在中国不少地区都想要奋发图强,努力构建一个小康地区。但是中国地区发展并不均衡,而且一线城市之所以能发展如此好,除了国家政策的扶持,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历经百年。
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在清朝、民国等时期早就发展成富裕城市。
自2014年开始,华西村对中心村村民的股份分红制度作出了调整:降低现金分红的比例,改为发放消费券。
在此前华西村发展鼎盛的时候,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暴露,但现在发展逐渐走向末路,村民的生活再也不比当年,多重因素的围困下,不满也就爆发了出来。
领头羊的正确判断
吴仁宝
总之,无论是村落、城市还是企业,想要长久地发展就必须要勇于创新,不能固步自封。
让吴仁宝开始“思变”源于一篇报道: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寨之路》,报道对吴仁宝触动很大,他捏着这份报纸在群众大会上朗读。陈永贵成为他的“偶像”,从陈的身上,这位36岁的村支书看到了华西村的未来。
上世纪60年代,吴仁宝是“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其后是科学种田典型、乡镇企业典型、扶贫先进典型、精神文明建设典型以及最近的解放思想典型,尽管只上过几天私塾,但吴仁宝却能精准拿捏时代,屡屡先人一步。
顺理成章地,像“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不听群众话”这样顺口溜式的吴仁宝语录,村民们自然也就很容易理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人间天堂,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变得脆弱不堪,甚至整个村子更是背上了400亿的负债。
据说这里的珍贵照片是这么来的,在知青下乡的年代,有一位青年不会干农活,唯一的爱好就是摄影。于是村里的老书记就让他想拍啥就拍啥吧!没想到这些照片如今成了华西村的见证,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样富饶的村庄,怎么也跟“大量人口流失,集体股份被挤兑,欠债将近400亿”联系不到一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昔日繁华至此的华西村为何会逐渐没落,以至于现在很少有人提及?
但是有些人的沸腾始于心间却也止于心间,但是吴仁宝的热血却从心灵汹涌至浑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脑子在动的时候,身体也动了起来。
龙希国际大酒店曾国蕃石像
但是民以食为天,弱化华西村民对田地的依赖不等于摒弃土地,而是将全村所有的土地交由30多名种田小能手承包,实现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优化。
粮食的增生尚且有田地可依,但是发展工业对于华西村而言却是从零开始,一切尽是新鲜,一切也尽是尝试。
这一行为让曾经尊重他、敬佩他的村民产生了异议。
原来在许多村民们看来,他们当初之所以会信任吴仁宝,是因为他真的有能力带领他们发家致富。
图丨别墅
建筑规模:22万平米
旨在“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华西村实现“共同富裕”得益于其分配制度,一方面,其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华西村集团与下属企业实行的承包经营,按“二八开、一三三三”制办法分配利润,即企业的超额利润20%上缴集团,80%留用(二八开);留用部分10%奖励给承包者,30%奖励给管理和技术人员,30%奖励职工,30%作为企业积累(一三三三)。另一方面,“少分配、多积累、多记账入股”的原则亦十分突出。奖励承包者的奖金20%兑现为现金,其余80%则以入股方式享受分红,以此为集体企业提供更加充足的发展资金。这种“个人分配与集体积累相结合”,“在集体所有基础上的财产使用分配制度”成为华西村一大突出特征。而在此分配基础上,村民所享受到的集体福利,包括别墅、汽车、医疗、教育等层面,亦因其远胜于中国农村普遍状况乃至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而为外界所“惊诧”。
于是在吴仁宝的鼓舞之下,整个华西村的村民都聚成了一团火,他们大力地发展农业,创造自己的产业,齐心协力地向着新生活迈进。
华西村的规模就是从这些村办工厂开始的,就这样一副烂牌在吴仁宝的手里被打出了王炸的感觉。
村民们获得的分红不是具体的现金流或股份,大多是一张空头支票,村民们只能在华西村内兑换相应的分红。
可是学习才能让我们跟上时代的洪流啊!并不是所有没有学历的人都能像吴仁宝一样成就一番事业的。
它是中国第一个轿车村、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电脑村……;还是证券上市第一村、国外建厂第一村,村民有基本医疗款、口粮款、菜金等五六十项福利!村民还享有“带薪看病”福利,哪家老人活到80岁、90岁、100岁,村里对其直系亲属分别奖励100元、1000元、10000元的敬老奖。要是直系亲属很多会奖励37万元的敬老奖,数不清的领先成就了一个怎样的天下第一村!
天下第一村
说起华西村的改变要那从一个传奇的人说起,他就是华西村第一任村支书吴仁宝,1961年吴仁宝被任命为村支书,彼时的吴仁宝给群众留下的印象是“人很精明”,再无其他。
这是华西村的第一次转身,因为人多地少,在农业上用尽全力的吴仁宝没有看到前途,为了安排多余的劳动力以及“想富之心”,吴仁宝开始新的尝试。
3月1日凌晨3点钟,即小平南巡讲话公布的第二天,吴仁宝紧急召集党委开会,下达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借钱吃足”(钱借得越多越好、原材料吃得越多越好)。
吴仁宝的“豪赌”大获全胜,3月11日,小平讲话正式传达后,全国掀起经济建设的高潮,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扬,一吨6000多元的铝锭,3个月就翻到了三倍,涨到了1.8万多元,华西村从中获利可想而知。
随后,周围20个村相继并入华西,如今,“大华西村”的版图已扩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万多人,“天下第一村”名副其实。
吴仁宝的“第一落”是“文革”期间,他被挂着黑板批斗。
其后,好强的吴仁宝仕途顺利,担任过江阴县县委书记,为打造成“学大寨先进县”,强力推行“三三制”:1/3干部下基层,1/3干部去调研,机关仅留1/3,结果1980年落选县党代表,不多时吴仁宝从县委书记任上退下,上级组织调他到苏州地区任农工部部长,但他却请求组织让他回到华西村。
“第三落”看似有点牵强:吴仁宝在连任第六、七、八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第九届却意外落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胡福明对华西村也一直十分关注,华西村“天下第一村”的名号正是出自他70年代对华西村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