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负担的含义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受的经济负担。税负不一定表现为税率。
为什么国家更支持把钱放在公司里?
合理的税负水平可以从经济发展标准和政府职能标准来判断。
以培养纳税意识,从我做起为题把你所学到的纳税知识,向周围的人宣传纳税意识。【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样一搞,税收洼地瞬间变成了税收高原。
税是什么
阅读时间:18分钟
【设计意图】在了解税率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利用概念的解读顺利地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解决和概念理解相辅相成,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纳税地之争”是税收理论中的世界性难题。一般而言,纳税人为单位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工作单位的获利和增值里,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中间接支付了公共服务价格。而纳税人的基本公共服务是由居住地公共部门提供的,这对于居住地是不公平的。
暂停
伴随新中国经济发展和税制完善的进程,我国税收收入规模也不断增长,有力支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鼓励纳税人自主选择纳税地,回馈家乡,有利于平衡地方经济发展,为落后地区增加财政收入。长远来看,可以进一步激励地方的人才培养,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往下看。
(二)成本调整法。通过合理调整或分配摊销成本,减少利润,以达规避纳税义务的方法。但须注意,合理的成本和费用的调整和摊销,应根据现行税法、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做的一些“筹划”,不是违法乱摊成本、乱挤费用。
在根据地建立之前,井冈山农村和全国一样,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阶级手里。在军阀政府的苛捐杂税、地主豪绅的重租和高利贷的盘剥之下,农民生活贫困不堪。
聪明的老板和企业财务人员通常会通过享受一些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地方税收扶持政策,合理合法地降低企业税负。比如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小微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但这些国家统一的优惠政策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享受的,只有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才能享受,而大部分企业都不符合相关条件。那除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合理合法避税呢?
山东省纳税服务大厅为小微企业开通减税降费绿色通道。资料照片
(三)税收滞纳金;
李平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就提出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统一于中央的财税制度以及废除苛捐杂税的政策主张。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实行合理负担的民主税收,逐步建立了适合根据地经济特点的合理的税收制度。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方针,各解放区相继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财税动员与灵活多样的税收实践。随着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解放区由分割逐步连成一片,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原等大行政区很快形成,地方经济也由自筹自用、自给自足,逐步走向财税制度的统一。
经历计算应纳税额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财税体制改革也掀开新的篇章。
个人自选纳税地,是给纳税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机会,在激励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积极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税指国家向企业或集体、个人征收的货币或实物。
由纳税人自选纳税地,是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只有纳税人才清楚应该向谁支付公共服务的对价。税收是强制的,但只有符合个人意愿的税收,才能彰显税收的正义性。个人自选纳税地使得纳税人更加关心自己的税款流动和使用的状况,这有利于纳税人进一步认识到纳税的意义,直接将国家发展与个人行为直接关联起来。
0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四)符合条件的非盈利组织的收入
第一,为稳增长保驾护航。经济稳定增长是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前提,是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有力保障。从拉美各国的发展经历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下滑造成失业是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因素;进入21世纪,拉美各国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就业情况好转,收入分配差距开始缩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充分就业提供动能。
第二,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微企业对于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不仅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有效地增强了其发展活力。当前,应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合作,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促进其恢复发展。由于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较低,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应加大对这些企业的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功效,促进低收入人群充分就业。
第三,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增强劳动禀赋的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提高高素质劳动者占比和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这方面,税收支持的重点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有效提高劳动技术水平;财政支持的重点是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加大对低技能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促进供需匹配。应持续加大对创新技术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财税支持力度,带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水平。
第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和基本保障。目前,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仍然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力的顺畅流通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会妨碍劳动报酬的进一步提高。应逐步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公共资源,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第一,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标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演变趋势,可考虑进一步降低个税边际税率,并相应调低不同收入档次的适用税率。在边际税率下调的背景下,可通过简并税率档次、完善综合所得扣除等,进一步减小工薪阶层的压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0。在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上,可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不同区域间的差距。尤其应注重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加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实施重点领域转移支付直达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整体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再分配功效。应持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和完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和保障基本民生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重点考虑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低收入者等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新型综合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加快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基础养老金在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全国统筹;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保基金预算的收支平衡。
第三次分配指的是个人或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的慈善捐赠,可起到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补充性作用。加大对个人及企业捐赠行为的财税优惠支持,有利于激励个人和企业捐赠行为。目前,居民个人通过一定路径发生的公益捐赠支出,可以在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中扣除;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本年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也按一定比例扣除。为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意愿,可以适当提高个人和企业捐赠享受的扣除限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