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风电板块集体走强。
2017年,公司积极推动全资子公司的建设工作,2017年3月6日,公司全资子公司“成都银磁材料有限公司”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2017年12月20日,成都银磁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高性能稀土永磁体项目总平方案设计通过专家会审核,目前正在进行项目总平方案的报规审查。
相关概念股:
信义光能同福莱特一起掌握了光伏玻璃的半壁江山,是双寡头市场格局。其中福莱特还涉及到其他玻璃的研发和生产,是行业标准的主要设定者。
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近三年快速增长。今年中期公司净利润增长74%,这个非常不错。
正威新材: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为:玻璃纤维深加工制品、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以及高性能玻璃纤维、高性能玻璃纤维增强基材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明阳智能从事风机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新能源电站投资运营。机构认为,公司半直驱技术领先。随着海风平价推进,整机企业将迎来较大降本压力。相比双馈,半直驱发电效率、可靠性更高;相比直驱,更加轻量化。综合经济性与可靠性,半直驱有望成为国内海风主流。
风电相对今年装机增长100%左右,海风装机相对今年增长300%以上。
风电特种钢材概念股详情:
在当前国际能源危机鞭策,及我国双碳目标引领下,风电势必将承接更多使命。这意味着,十年后我国风力发电量规模将是现在的3倍,再加上全球市场的开拓,中国风电的史诗,可以说才好戏刚刚开始。
其中三峡能源前三季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74.06亿元,同比增加48.27%;归母净利润61.70亿元,同比增加36.53%。
大连重工,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2.2亿元-2.50亿元,同比增长138.44%-170.96%。
还有湘电股份预计归母净利润将同比增长141.3%到175.58%;金开新能实现归母净利润6.44亿元,同比增加75.87%。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风电装机量表现平平,尤其是7、8月份。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风电累计新增装机16.8GW,同比增长14.63%;7月、8月份装机量分别仅为2GW和1.2GW。
与同为绿色能源的光伏行业相比,远不及光伏的新增装机量。数据显示,光伏1-8月累计新增装机规模44.78GW,同比增长106.4%
数据显示,截止9月末,今年国内风电装机量累计公开招标了67.6GW,同比增长118%,这也就意味着风电企业已经积压了大量的订单。
10月20日晚间,海力风电披露,拟10亿元投建高端海上风电设备项目,实现北部区域市场布局。10月1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金风科技1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
日月股份是风电铸件龙头公司,机构表示公司具备大兆瓦产能优势,根据目前在建产能,预计2023年实现超过70万吨铸件和44万吨精加工产能。公司将受益于机组大型化和海上风电带来的大兆瓦需求,市占率持续提升,行业地位巩固。
3)风电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风电相对今年装机增长100%左右,海风装机相对今年增长300%以上。
近期已招标海上风电项目风电场中心离岸距离持续增加,目前已有超过 70km 的项目(大丰 H8-2),参考欧洲目前离岸距离(项目近 200km),叠加我国近海资源已大量开发,未来预计离岸距离持续增长。基于海风项目平价的需求以及近海资源已大规模开发等问题,单个机组大型化、项目远海化已经成为趋势,有望朝66kV 交流海缆发展。
山东开始改革电价,市场一边倒认为利好储能,但是
近期正是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期,部分公司的业绩也较为亮眼。
财政部日前下发《财政部关于下达202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的通知》。根据《通知》,本次下达山西、内蒙古、吉林等11个省区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共计资金27.5496亿元。
其中,风电补贴14.7亿元,光伏补贴12.5亿元,生物质能补贴2890万元。
这是年内的第二批,上一次是39亿,那时我也给大家讲过。
中环股份是硅片领域的龙头,主打产品区熔单晶硅,这位居全球第三位,国内市占率超过80%。
隆基股份硅料里也有它,公司是覆盖了从硅料到硅片,再到电池片和组件,再到电站的光伏全流程产业链,硅片更是做到了全球第一,光伏组件也跃居全球第五位。
上周该公司还发公告称,青海高景拟于2022-2026年向公司旗下子公司合计采购不低于21.61万吨多晶硅产品,按目前国内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26.61万元/吨(含税)测算,预计这笔销售总额约509亿元(不含税)以上。
迈为股份电池网设备市占率在我国是位居第一。
阳光电源是细分行业的龙头,在光伏逆变器领域是处于世界第二名,市占率达到13%。
森特股份是从事绿色节能建筑材料,隆基即将成为第二大股东,一起推进BIPV项目的发展。
这俩是行业的典型龙头,中材科技市占率连续9年第一,在大叶片领域处于主导地位。
天顺风能是国内风塔生产商龙头,主要是生产1.5MV功率以上的风塔,和全球的整机巨头长期合作,规模和质量均处于行业前列。
东方电气则是整机第二梯队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