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是资本博弈的集中地,任何人初入这个市场,都将以相同的身份在市场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股市中有句名言:这是一个有钱的人来赚取经验,有经验的人来赚取金钱的地方。作为投资者,我们必须在市场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投资水平,这样才能有较大的可能性在股市中赚取自己想要的财富。
<strong>K线底部形态中的起涨点:
▍基金业绩盘点:仅6个品类基金取得正回报,权益类基金跌幅居前。
余广:展望2023年,国内经济将较今年显著回暖,同时市场也将提供更多机会。预计明年一季度市场处于震荡等待盈利预期的落地的过程,二季度前后有望迎来盈利改善。
九阴白骨出现在头部区间代表庄家密集的出货行为,一旦造成均价线形成压后空头排列向下延伸,就形成爪子的形状了,那么就是完整的九阴白骨爪了。
谢振东:展望2023年,我们相对乐观,踏空的风险应该是比投资亏损的风险大的。而所谓引起市场涨跌的因素太多,一个好资产足够便宜本身提供了买入(看涨)的理由。
而1月5日今天,英飞拓股价跌停,2个交易日振幅达13%,昨日追高的投资者吃了碗大面,浮亏不少。
市场意义:
从图3-1中可以看出,该股出现了V形反转走势形态。同时这里出现的V形反转走势形态,满足上文提到的两个要点。
第一大法则:随着成交量递增股价上涨,这是市场的正常走势,此种“量增价升”的关系,表明股价后市有望继续上涨。
第二大法则:strong>成交量逐步萎缩,股价却上涨,成交量是股价上升的源动力,动力不足表明股价有反转趋势。
第三大法则:股价期初随成交量温和放大缓慢上升,逐渐走势突然变成垂直拉升,成交量急速放大,股价暴涨,随后股价快速暴跌,成交量极度萎缩,此时往往意味着上升行情到了尽头,即将进入下降通道。
第四大法则:股价长期下跌后形成谷底,股价回升但量能并未回升,随后股价回落至前期谷底附近或略高于前期谷底,当第二谷底量能低于第一谷底时,股价发出上涨信号。
1)各细分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稳健龙头:宁德时代、恩捷股份、璞泰来、天赐材料、德方纳米、容百科技、中伟股份、先导智能、天奈科技等;
特别提醒下这些特征:
对于A股市场,三重压力于2022年先后袭来:一、俄乌冲突爆发地缘政治危机,全球能源安全受冲击,引发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割裂的担忧;二、美国通货膨胀创四十年来新高,美联储暴力加息,超出市场原本预期;三、房地产市场风险频发,新冠疫情防控扰动,经济增长出现多年来罕见放缓。由于政策和产业增长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A股市场此前长期有效的景气投资策略今年也失效了。
齐靠民:strong>对于近期市场出现积极变化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此前一些受到监管政策打压的行业如教育、互联网游戏等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并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纠偏”;
第二、房地产方面:证监会发布了“第三支箭”,时隔多年后监管层再度允许上市房企进行股权融资,这对当前楼市和改善房企资金状况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三、疫情方面:考虑到致病性减弱,11月中旬国家出台了“二十条”优化防疫措施,此后乌鲁木齐、广州、重庆等多地相继解封。12月初,国家再出台“新十条”,全国的防疫和隔离政策加快优化,各地逐步减少和取消日常核酸检测点,行程卡数据也正式下线,这都说明了我国迈向放开的格局和路径正越来越清晰,并使得A股市场整体的信心和情绪得到了极大的提振。
其次,疫情防控政策方面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舆论导向逐步转向,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20条推出,经济活动的重新开放将是大势所趋;
最后,美国CPI数据及经济数据出现了超预期转弱,市场下修加息路径及终点利率,海外流动性环境转好,紧缩交易退坡,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下降。
其次是疫情,或者说疫情防控进入第三年,整个社会的压力是巨大的。经济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较大冲击,整个经济活动包括和海外的交流也同时被阻隔。特别当今年多数海外国家都陆续恢复正常,考虑到我们的外向型经济属性,这种压力就更凸显了。
第三是地产行业持续下行所暴露的风险。今年以来我们看到无论是土地出让、房地产投资还是销售都呈现很大程度的下行,考虑到其体量、产业链的深度包括和金融的紧密链接,对市场影响极大。
节奏方面,关注两个节点。第一个是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关注国内经济活动的修复力度。第二个节点预计是3季度,关注欧美经济衰退的幅度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应对。
戴祖祥:经历2022年的估值大幅修复之后,2023年A股将迎来酝酿重拾成长的时期。展望中国经济,在复常后将迈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转型,转换增长动力。上市公司盈利增长在今冬明春筑底回升,预期2023年的盈利增速较2022年有7、8个百分点的提升。
在市场不断演绎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有几个重要的因素或节点需要关注:第一、更具体的刺激政策(如消费、投资等)出台的时间节点;第二、受益于相关政策的行业及企业盈利恢复的时间节点;第三、目前仍是存量博弈的市场,后续需要观察增量资金(例如养老金)何时入场;第四、尽管美联储的加息减速,但还需关注明年美国的通胀数据拐点以及经济是否有硬着陆的迹象。
戴祖祥:目前,国内对疫情防控政策已经优化,房地产市场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站在当前时点,中国股票资产的风险也得以大幅释放,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具有相当吸引力。当前沪深300的12个月滚动市盈率仅11.5倍,整体估值低于最近十年历史平均值。对美国及中国股市的历史研究表明,估值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投资收益率高度相关。
指数方面,目前上证综指的PE(TTM)约为12倍、近5年的分位数在19%左右;创业板指的PE(TTM)约为39倍、近5年的分位数在14%左右。行业板块方面,除农林牧渔、休闲服务等少数行业外,目前多数申万一级行业的PE(TTM)仍低于历史均值,其中基础化工、电子、国防军工行业估值明显低于历史均值,近10年的分位分别为:6.1%、11.7%、6.45% ;通信、有色金属、煤炭等更处在估值分位底部,近10年的分位分别为0.1%、0.2%、0.3%。
茅炜:整体而言,明年关注三个方面的投资机会。第一个是地产链条(包括金融),产业基本面和资产价格都出现了非常充分的调整,基本面修复的确定性较高,但这些资产长期空间有限,估值瓶颈明显,主要做基本面的修复。
第二个是以医药和平台经济为代表的上轮核心资产,资产价格调整比较充分,但是整体基本面修复有不确定性。优势是这些资产的长期逻辑依然存在,因此值得选股做长期布局。
第三个是以军工、信创等为代表的长期看好资产,如果市场出现调整,可以布局。
第一、在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中存在一些壁垒足够高、格局足够好,成长性巨大的优势企业。疫情三年客观上加速了部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导入节奏,加速了进口替代的进程,一旦进入,凭借中国人勤奋和对客户的高效配合,后续的空间便打开了;
第二、中国电动车产业链优势很大,无论是动力电池、材料、设备还是核心器件都具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其中具有较高壁垒的公司仍然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特别在电动化率达到30%以后,智能化的序幕才刚刚开始,包括电子电气架构、域控制、信号传输等方面都是可能的研究线索。
第三、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的空间广阔。比如在光伏领域,我们看到的是硅料价格的趋势性下跌已经开始,千亿利润势必向下游让渡,其中各个环节的供需格局,包括内部成本曲线的陡峭程度决定了留存利润的能力。再比如,除了市场关注比较多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外,地热等能够提供稳定基础负荷的清洁能源实际在过去也快速发展,非常值得关注。
第四、三年疫情一方面冲击了过去的消费场景,也影响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但另一方面消费也正在出现新的场景和新的商业模式,结合中国的消费体量和消费纵深,产生大体量公司的概率很大。
美联储12月加息会议将利率终端上调至5-5.25%,并指出在通胀回落至2%的趋势绝对明确之前,不会选择降息,美联储加息的持续性或利率高位持续的时间或超市场预期,成为近期港股及海外市场短期调整的主要原因。展望来看,美国通胀可能继续改善,CPI同比在明年6月前降到3%的可能性不宜忽视。如果通胀数据持续改善,同时考虑衰退风险和金融系统承受能力,联储终会偏向鸽派。
在2022年最后一次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将政策利率上调50bp至4.25%~4.5%,在加息幅度上面出现了下降,但点阵图显示其终点利率预测上升至了5%~5.25%,这意味着2023年美联储仍将加息75bp,并维持高利率直至2024年初才会开始降息。虽劳动力市场仍显得较为紧张,但各项前瞻指标均显示美国经济已开始明显走弱,且美债总规模已突破30万亿美元,如此高的利率下,美国政府的债券再融资及利息支出都将是问题。
黄海:我认为风险点在于大类风格的切换。资本市场的存量资金处于再平衡的过程,有些成长股行业的估值会进一步收缩。我们比较看好新能源长期的前景,但未来三年的预期可能都体现在股价中了,在风格切换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两年的估值修复过程,持仓集中度高可能会遭受冲击。
首先,首先我们确实处于大变局之下,很多过去习以为常、投资研究上所依赖的线索都面临挑战,比如全球化、人口红利,又比如投资上所谓的均值回归等等;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的是中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是一个百万亿级别体量的经济体,已经很难靠任何单一外部力量来拉动了;
其次,对于经济恢复的强度也不能有过高期望,比如投资、地产,无论是周期所处的位置还是财政的掣肘,可能都限制了周期反弹的力度;而消费恢复方面,我们还是需要清晰的认识到经历3年疫情,无论在消费场景,居民消费能力还是意愿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很难刻舟求剑映射到疫情前。
余广:预计短期冬季疫情可能对经济与股市形成一定压制,但随着天气转暖、第一波冲击过去,以及一系列积极政策的催化下,市场修复有望持续,预计市场整体机遇仍大于风险,建议投资者观察盈利修复的兑现情况。
戴祖祥:如前所述,2023年股市前景料好于2022年,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吸引力在增强。投资者可以适当增加股票资产的配置。这里,给投资者的第一条建议就是风险适配,不加杠杆。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好资产配置。如今的世界,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在增大。不加杠杆是在不确定世界投资的最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