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自贸区】福建自贸区5年答卷:改革标杆 全国首创占比40.6%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4日讯(记者宋雅静)福建自贸试验区2015年4月挂牌成立5年以来,大胆试、大胆闯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对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实现了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发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鑫洋仓地处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具有多区叠加政策优势。”福清鑫洋仓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兴官介绍,自2020年4月开仓以来,鑫洋仓每天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进行集中处理、中转,经过查验、分拣、清关等环节后送往海峡对岸台湾地区,常年保持迅猛增长势头,下一步将扩大招商,将中国制造、福建制造通过鑫洋仓海关监管仓走向世界、卖向全球。
通过早前的榜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政策性的利好消息一直是左右榜单排名的关键因素之一。此次,十九大报告强调“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然引起了多方的关注,相关自贸区搜索指数呈现大幅度上涨也就有迹可循。
基本每股收益:两家机场最赚钱
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建立18个自贸试验区,构建起从沿海到沿边、沿江,从东部到中西部全覆盖的网状发展格局。福建自贸试验区是全国第二批自贸试验区,是这张大网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自贸试验区2015年4月挂牌成立,实施范围118.04平方公里,包括福州、厦门、平潭三个片区。国家赋予福建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改革创新试验田、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五年来,大胆试、大胆闯,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对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实现了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发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改革开放步伐持续加快。累计推出16批446项创新举措,全国首创占40.6%。有40项创新举措作为改革试点经验被全国复制推广或评为“最佳实践案例”,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一些首创性的“福建经验”推动了国家根本性的制度变革。比如,关检“一站式”查验、国地税协同报税,为海关、税务机构改革探索了经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在企业注册登记环节创造了新模式,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厦门在“多规合一”基础上,推出工程项目审批“五个一”,成为全国改革的样板,为中国在世行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经济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和“保税+”“金融+”等政策,培育了物联网、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进口酒等重点平台,发展了集成电路研发设计、海运快件、中转集拼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自贸“磁吸效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源源不断流入,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坚实基地。五年来,区内累计新增企业9.8万户、注册资本2.1万亿元,税收年均增长45.4%,进出口年均增长12.8%,均较大幅度高于全省水平。
在陈羲看来,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坚定实施开放战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争取在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加大外资权益保护。要加大在行业领域、要素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合作增进利益关联,努力化解国际竞争中出现的制度性、结构性矛盾。要以“一带一路”为突破口,通过双向投资、互联互通,寻求开放合作的新空间。
同时,蓝皮书认为,福建自贸区“海丝”沿线交流合作成绩斐然。物流通道有效拓展;合作平台稳步增加;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合作模式不断创新。经过几年的建设,福建自贸区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