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的旅游村——郭家沟村 张静宇摄
截至目前,我国县和县级市数量分别为1472个和394个,二者共计1866个,约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量(967个)的2倍
更好发挥县城桥梁作用
“一家人全都搬到了县城”“在农村还有地种,但居住都在县城”“村里过得好的都在县城买了房”——吸纳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在东中西部县城都在发生。
地处沂蒙老区的山东省沂水县城,沂河缓缓穿城而过,秀丽的山水之间,沂水县经济表现亮眼:食品、化工、装备制造产业等传统产业生机盎然,沂水荣获全国淀粉深加工产业集聚区荣誉称号,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名单。2021年,沂水县生产总值达到503.71亿元,同比增长8.0%。
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
另一方面,县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关键节点。作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县级市之一,浙江省义乌市因小商品贸易而闻名。如今的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面积550万平方米,经营26个大类180万个单品。五花八门的“中国制造”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发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县城已成为为7亿左右县域城乡居民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空间。“县城既是县域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县域公共服务中心和人口集聚中心。”欧阳慧说,一方面,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另一方面,农民到县城就医、农民子女到县城就学的趋势也愈加明显。我国现有的5亿左右农村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还有大约2.5亿人居住在县城或县级市城区。推进县城建设,强弱项补短板,有利于为7亿多县域城乡居民提供高品质生活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说,在解决新型城镇化“三个1亿人”过程中,一部分农村人口实现就近城镇化十分关键,即基本不出县或综合质量比较好的中心城镇,处于一、二、三产业交织、半工半农的工作状态。应当鼓励他们在当地以农为主,实现就业安排。同时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渐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使更多人在县城就能安居乐业。
霍邱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副主任金灿介绍,霍邱是农业大县,为了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不仅要发展农村第一产业,同时要发展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立足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突出特色化、规模化、链条化、品牌化、智慧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首先,培育优势产业。总体上,县城缺乏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以及能与城市相媲美的医疗、教育条件。
其次,提升县城品质。当前,我国多数县城在产业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短板。
第三,“人地钱”协同改革。“县城处于城镇体系的底部,统筹资源能力有限,强化人才、资金、土地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欧阳慧说。
新形势下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局中,坚持城镇化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解决好土地过度扩张浪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城市工业污染等问题,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宜居的城乡环境,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通过高质量的城乡建设来实现和推动人的全面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为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继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激发小城市经济活力;另一方面要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下更大力气,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为此,《意见》指出,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一言以蔽之,就是促使县城走上高质量发展、内涵化发展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