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媒体报道,中国抗癌疗法再次取得了突破。
57岁的倪大叔在2020年被确诊为食管癌,确诊后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放化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好景不长,在1年前倪大叔被发现体内病灶出现了肺转移,在气管镜检查下发现隆突下有巨大转移病灶,且伴随着双侧主支气管重度狭窄。
2021年3月20日-21日,第四届中国淋巴瘤个体化治疗大会暨2021年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年会于线上召开,多位血液领域专家通过线上和线下与会,分享血液学最新研究成果。本次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邹立群教授进行了“原发结外(睾丸、乳腺、骨)淋巴瘤的研究进展”主题报告,医脉通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原发乳腺、睾丸和骨淋巴瘤虽然比较罕见,但是发病率呈现增加的趋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对中国南部6382例淋巴瘤患者的数据分析显示:结外淋巴瘤的组织学类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主(42.5%);结外淋巴瘤最易受侵的解剖学部位依次为韦氏环、胃肠道、鼻腔鼻窦部及皮肤。不同原发部位淋巴瘤的预后存在显著差别,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IELSG)的研究显示:原发骨淋巴瘤的生存情况较好,其次是原发乳腺淋巴瘤,原发睾丸淋巴瘤的预后较差。
原发睾丸淋巴瘤(PTL)是一种少见的睾丸恶性肿瘤,占睾丸恶性肿瘤的3%-9%、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2%、结外NHL的4%。原发睾丸淋巴瘤患者平均年龄为66-68岁,85%的患者年龄超过60岁。原发睾丸淋巴瘤的首发症状常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或包块,很少有明显疼痛。40%伴随阴囊积液。约5%-10%初诊时为双侧睾丸受累。PTL的复发频率高,诊断治疗后存在持续复发风险,多数复发时间在随访的前3年。PTL存在播散至结外部位的倾向,初诊时容易发现已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16%)、皮肤(0%-35%)、韦氏环(5%)。PTL最常见为DLBCL(80%-98%),少部分为浆母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或T细胞淋巴瘤。多数PTL病例细胞起源为活化B细胞(ABC),myc和Bcl-2重排的双打击淋巴瘤较为少见。 PTL的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行睾丸切除术优于细针穿刺和睾丸活检。PTL诊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为B超,其敏感度可达100%。MRI的敏感性也可达100%,特异性为90%-100%。PLT的分期采用Ann Arbor分期,大部分PTL患者为I-II期。目前部分临床实验检查可能与PTL的预后存在关联,邹立群教授随后对影响PT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不良因素进行了介绍:
PTL的生物特性决定其易结外复发。瑞士的三家中心回顾了1972年至2009年诊断为PTL的45例病例,显示CXCR4高表达、pSTAT3高表达、NF-κB信号通路活跃均与PTL较差的预后存在关联。此外,部分小样本研究也显示:TP53高表达、Bcl-6基因重排、MYD88突变也提示PTL较差的预后。 PTL的治疗主要采用局部治疗、放疗和全身化疗。目前相关临床指南推荐睾丸切除术为强制性诊断和治疗性手段,6-8疗程的R-CHOP方案为标准化疗方案,同时强烈推荐进行对侧睾丸和阴囊的预防性放疗。对于R-CHOP方案治疗后PET-CT检测阴性的患者,舍弃受累淋巴结放疗较为安全。使用鞘内化疗(MTX)或全身静脉使用MTX作为预防性治疗,以降低CNS复发风险。高剂量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应作为化疗敏感复发患者的首选治疗。 利妥昔单抗可以显著提高PTL-DLBCL的生存率。相关研究显示:PTL-DLBCL患者在不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情况下5年OS率仅为15.4%;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5年OS率提升至56.3%;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PTL-DLBCL患者5年OS率可达86.6%。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对2006-206年诊断为PTL的1897例患者进行预后分析显示:接受多学科综合处理,包括睾丸切除术、化疗、放疗的PLT患者生存率优于单纯接受睾丸切除术、化疗、放疗的PTL患者。 目前PLT的治疗仍存在结外高复发率、对侧睾丸衰竭率高、CNS高复发率等难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2008-2018年期间收治的28例PTL患者(24例为DLBCL)进行的回顾性分析显示:PTL-DLBCL患者的中位PFS为44.63个月(95%CI:17.71-71.56个月),中位OS为77.02个月(95%CI:57.35-96.69个月);PTL-DLBCL患者的5年PFS率和5年OS率分别为35.4%(95%CI:14.8%-56.0%)和53.4%(95%CI:30.1%-76.7%)。在接受标准治疗的情况下,PTL-DLBCL患者2、5、10年的累计总复发风险为20%、41%、55%;CNS的5、10年累计复发风险为15%、21%;对侧睾丸复发风险为6%、21%。 Bcl-6和/或PD-L1/2重排与PTL-DLBCL的CNS复发存在关联。相关研究显示,存在Bcl-6和/或PD-L1/2重排的患PTL-DLBCL患者CNS复发风险显著增加(5年CNS复发风险:41% vs 13.5%;P<0.01)。未来仍需要通过更多研究探索PTL-DLBCL患者CNS复发的机制,解决CNS复发带来的临床难题。 PTL前瞻性治疗临床研究IELSG-10研究评价了R-CHOP方案联合预防性对侧睾丸放疗以及MTX中枢预防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65个月时,PLT-DLBCL患者的5年PFS率为74%(95%CI:59%-84%),5年OS率为85%(95%CI:71%-92%);中位随访9年时,PLT-DLBCL患者的9年PFS率为67%(95%CI:52%-78%),9年OS率为70%(95%CI:52%-82%);5年CNS复发累计发生率为6%。该联合方案治疗PTL-DLBCL患者的结局良好。此外,相关研究显示:阴囊预防性照射可显著降低PTL复发率,改善5年PFS率(70% vs 36%;P=0.00001)和5年OS率(66% vs 38%;P=0.00001)。 原发乳腺的NHL(PBL)是一种罕见的原发结外NHL亚型,PBL的发病率较低,仅占乳腺肿瘤的0.5%。PB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DLBCL,PBL中56%-84%为DLBCL。PBL患者按照Ann Arbor分期基本为IE或IIE期。PBL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明确诊断需要依靠组织活检病理检查。雌激素对PBL存在一定影响。一项大型研究显示:与未暴露于雌激素的女性相比,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发生PBL的风险增加29%。 邹立群教授随后对影响PBL患者PFS和OS的不良因素进行了介绍:
国内开展的一项包含108例PBL-DLBCL患者(来源于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21个医疗中心)的多变量分析显示:IPI评分、利妥昔单抗治疗、放疗治疗与PBL-DLBCL患者的PFS显著相关;IPI评分是唯一与OS相关的重要预后因素。 PBL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乳腺切除术无法延长患者的生存,相关研究显示:接受乳腺切除术的患者OS有更短的趋势,乳腺根治术后死亡风险显著升高。目前PBL患者最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全身化疗。放疗联合化疗可显著改善PBL患者生存,降低复发风险。因此目前PBL的治疗倾向于以手术、化疗和放疗等联合治疗为主。 邹立群教授随后对PBL-DLBCL的诊疗流程进行了介绍:
国内相关统计显示:PBL-DLBCL患者的中位PFS为6.3年(95%CI:4.2-8.4年),中位OS未达到;5年PFS率和5年OS率分别为61.2%(95%CI:49.0%-73.4%)和77.3%(95%CI:66.1%-88.5%)。多变量分析显示:ECOG评分和初始治疗缓解状态(完全缓解或无完全缓解)是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PBL-DLBCL患者2、5、10年复发或进展的风险分别为20.0%、37.0%、61.6%;CNS进展或复发的2、5、10年累计风险分别为4.3%、12.5%、28.3%。其中CNS复发也是PBL治疗面临的难题,CNS预防策略的探索将是未来PBL治疗研究关注的重点。
原发性骨淋巴瘤(PBoL)是一种相当罕见的疾病,约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5%,约占结外淋巴瘤的4%-5%。大多数PBoL为原发性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BoL-DLBCL),PBoL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躯干(61%),最常见的症状是受累部位疼痛(76%),PBoL下肢发生骨折的几率最高(49%)。 PBoL的诊断与其他骨恶性肿瘤的诊断相似,实验室检查结果通常不明显,无助于PBoL的诊断。PBoL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可能难以其他原发性骨肿瘤区分。PBoL首选的初步诊断手段为普通X射线检查。邹立群教授随后对PBoL-DLBCL的分期进行了介绍,PBoL-DLBCL主要采用IELSG分期系统。
乳腺脱氢酶(LDH)升高、年龄、IPI评分和ECOG评分均为PBoL的预后因素。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LDH升高和年龄与PBoL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原发部位、分期和疾病亚型也会对PBoL的预后产生影响。相关回顾性分析显示:原发部位位于中轴骨的患者比位于附肢骨骼和面部骨骼的患者预后更差、患有恶性淋巴瘤(非特指性或DLBCL)的患者比患有成熟B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HL)的患者生存期更短、Ann Arbor分期I-II期患者比III-IV期患者具有显著的生存优势。 PBoL的治疗主要采用放疗、化疗(免疫化疗)和手术治疗,联合治疗方案可以为PBoL患者带来更高的OS率。化疗和放疗的联合使用可能是PBoL的最佳治疗选择,目前相关指南也推荐R-CHOP方案联合巩固性放疗作为PBoL-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 一项包含2558例PBoL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PBoL的3、5、10、20年OS率分别为70.7%、65.7%、54.4%、39.5%;在相应的时间点,疾病特异性存活率(DSS)分别为76.8%、73.6%、68.1%、61.0%。PBoL患者治疗后OS的下降可能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待后续研究进行进一步探索。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53 | 评论:0